云石居士按:丹道之修,皆赖神炁二者,而真意为媒。意真则是三昧真火,意非则是想受阴火。意非真意,全功皆非,故于真意,可不详察、审慎乎?《五厨经》是炼己求取真意的要典,最宜细读而背诵之。若能信受奉持,则真意可得。
太上五厨经一气和泰和,得一道皆泰。和乃无一和,玄理同玄际。不以意思意,亦不求无思。意而无有思,是法如是持。莫以心缘心,还莫住绝缘。心在莫存心,真则守真渊。修理志离志,积修不符离。志而不修志,己业无己知。诸食气结气,非诸久定结。气归诸本气,随取当随泄。
《五厨经》注
夫存一气和泰和,则五脏充满,五神静正。五脏充,则滋味足;五脏静,则嗜欲除。此经是五脏之所取给,如求食于厨,故云五厨尔。
一气和泰和,
一气者,妙本冲用,所谓元气冲用。在天为阳和,在地为阴和,交和为泰和也。则人之受生,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,然后形质具而五常用矣。故老子曰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也。则守本者,当外绝二受以全生分。内存一气以合泰和,和一而性命全矣。故老子曰:“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?”
得一道皆泰。
得一者,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,外全形生以为居泰,则一气冲用,与身中太和和也,故云得一。如此则修生、养神之道,皆合于太和矣。老子曰:“万物得一以生。”
和乃无一和,
言人初禀一气,以和泰和。若存和得一,则合理皆泰。至和既畅,非但无一,亦复无和,不可致诘,如土委地。故老子曰:“吾不知其名。”
玄理同玄际。
玄,妙也;理,性也。此言一气存乎玄际,和理出其性,性修反(同:返)德,而妙畅于和。妙性既和,则与玄同际。故老子曰:“同谓之玄也。”
不以意思意,
意者,想受也。言存一气以和泰和者,慎勿存想受,以缘境识。当凝神湛照,令杳然空然,使和畅于起念之前,慧发于忘知之后。瞻彼阙者,则吉祥止矣。若以意思意,意想受尘,坐令焚和,焉得生白?故老子曰:“塞其兑,闭其门,终生不勤。”
亦不求无思。
但不缘想受,则自发照慧;照慧之发,亦不自知。若知求无思,即涉想受,与彼思意等无差别。老子曰:“无名之朴,亦将不欲。”
意而无有思,
内存一气,但令其虚,虚即降和,和理自畅。虽则不缘想受纳和、强假意名,既非境识所存,是以于思无有。老子曰:“用其光,复归其名。”
是法如是持。
如是内存泰和,泰和之法和畅,则是法皆遣。遣法无住,复何所持?以不持为持,故云“是法如是持”也。
莫将心缘心,
心者,发慧之质、想受之器也。正受则发慧,邪受则生想。言人若能气合于中、心正于内,内照清净,则正慧湛然。鉴明而尘垢不上,渊澄而万象俱见。见象无主,谓之常心。若以心得心,缘心受染,外存诸法,内无慧照,常心既丧,则和理亦亏。故庄子曰:“得其心,以其心得其常心,物何为最之哉?”
还莫住绝缘。
夫以心缘心,则受诸受。若正受生慧,自得常心。慧心既常,则于正无受。何等为缘?既无缘心,亦无缘绝,湛然常寂,何所住乎?老子曰:“损之又损,以以至于无为也。”
心在莫存心,
慧照湛常,则云心存于绝无住,故曰莫存心。照既不将而随迎心缘,则无绝而无住矣。
真则守真渊。
真者,谓常心慧照,清静不离也。若湛彼慧源,寂无所染。既无知法,亦无缘心,则泰和含真,本不相离,故云“守”耳。
修理志离志。
理者,性也。志者,心有所住也。若绝外境,受此心也,则性受也。言修性者,心有所住,但得遍照。若外尘已觉,境识无住,离形去智,同于大通。性修反(返)初,圆照无滞,内外俱静,玄之又玄,则离于注想矣。
积修不符离,
上令修性离志,则内外俱寂。无起住心,亦无空心,坐忘行忘,次来次灭。若积聚修习,不能忘泯,起修一念,发引千钧,内照既摇,外尘咸起,则与彼离志不相符合也。
志而不修志。
若心无所住,则何由渐悟?必因所住,而得定心,故云“志”也。不修志者,明离志而不积修,忘修而后性定,则寂然圆照。
己业无己知,
因心注而慧业清静,故云“己业”。内忘诸己,外忘诸物,于慧照心无毫芒用,则于己业自忘之,故云“无己知”。
诸食气结气,
夫真气凝结,以和泰和,和一皆泰,则慧照常湛。令口纳滋味,以充五脏;身聚泡沫,载其形生。受体于地,凝湿于水,禀热于火,待息于风,四缘结漏,皆非妙质。故辎涅一气,昏汨太和,令生想受,则动之弊秽矣。
非诸久定结。
言人当令泰和合一,无所想受,守真常湛,则与太和合体。今以诸食结气,故非久定结也。
气归诸本气,
四缘受识,六染生弊,地水火风,散而归本。根实既染,则从所受业也。
随取当随泄。
取者,受纳也。泄者,发用也。夫想有二受,业有二应,随所受纳,发用其徵。若泰和和一,则一气全和。致彼虚极,谓之复命。复命得常,谓名正受。正受澹业,能生慧照。慧照湛常,一无所有,则入无间矣。一者则食气归诸四缘,业成则沦于六趣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炒股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