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泥鳅
文/厉向军
同学聚会,大家免不了会点上一道常山的鲜辣美食:"辣椒炒泥鳅"。
“辣椒炒泥鳅”很是讲究,锅烧热,泥鳅放进去,盖上锅盖,然后再放素油进去,泥鳅用锅铲将肉捶扁,再将爆炒好的辣椒放进去一起炒,诱人的肉香合着辣味便会让你垂延三尺、满口生津。
对于70后的我们,吃上这道菜,都会有满满的回忆。
在我们这代人的小时候,家里却普遍较穷,一年到头难得尝几次荤。为了改善伙食,泥鳅等野味便成为了一种美食,捉泥鳅也成为了一种劳动。
泥鳅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大,就算水干涸了,也能在淤泥里生活。如果环境稍微好一点,还会大量繁殖。所以,捉泥鳅是那个年代最常见、最常干的事。
展开剩余73%那时,泥鳅一年四季都可以捉,特别是小孩十分乐于此。
捉泥鳅的方法也多种多样,或去溪里摸,或到水田扎,或往池塘抓,或在泥田翻,花样繁多,其乐无穷。水渠、田沟、小溪……处处留下了我们的身影足迹和欢声笑语。
在收割稻子的时候,田里的水也慢慢排干了,所以泥鳅基本上就躲到了沟里的淤泥之中。这时,只要把泥巴一块块地翻起,一条条的泥鳅就暴露在眼前,俗称“翻泥鳅”。
泥鳅很滑,也很狡猾,这就是民间常用“滑得像泥鳅”来形容狡猾的人的缘由。
泥鳅的身上满是滑腻腻的黏液,手刚一碰,它就“滋溜”一下逃走了,有的还故意钻进了刚刚翻过的稀泥里,迫使心存不甘的你不得不回头重新翻。
所以,捉泥鳅是个技术活,必须眼明手快,一旦发现翻开的泥土中有泥鳅,要将食指与中指弯成老虎钳状,把泥鳅紧紧夹住,才不易让其逃脱。
最好的办法,是用双手连泥巴带泥鳅一把捧起来,放到干硬的田里,它就逃不掉了。
有一件"小插曲"如今还记忆深刻。
我10岁,读小学三年级,周末做好功课,闲来无事,提着水桶,来到屋后的一水稻田,依着经验,在稻田垄与垄之间翻泥鳅是收获最大的。还真是,不到半小时,我就翻到了30多条泥鳅,那个开心之情难以言表,因为晚餐又可让全家开荤了。
"你什么可以随便在我田里翻泥鳅!"突然一声呵斥,把我吓一跳,原来这块田的主人王叔赶过来,一把抢下我的水桶,并将水桶扔进了一旁的水沟里,我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……提着空水桶、抹着眼泪,我沮丧地回到了家。王叔的"欺负",让我父母亲也难过了好几天。
"大家都乡里乡亲的,我儿子有啥不对,可以同我们大人说呀,何必如此这样对待只有10来岁的小孩呢?"母亲是个直肠子,逢人便说王叔的不是。从此两家不相往来。
过了几年,由于父亲工作岗位的调动,我们全家搬到了镇上居住。父亲在镇的一所初级中学教语文兼当班主任。凑巧的是,王叔的女儿在父亲任教的班级里读书。
听我母亲说,在开学时,王叔提着好几斤泥鳅硬是要送给我们。当然,这泥鳅母亲肯定是不会要的。为人师表的父亲也不可能另眼相看其女儿,认真负责教学是他的职责。父亲还让其女儿当语文课代表呢……
曾经的农村,泥鳅就像韭菜一样,捉一茬长一茬,怎么也捉不完。如今,因为滥用农药和频繁电打,野生泥鳅几近绝迹了。
时过境迁,往事难忘。儿时轻易就能获取的泥鳅乐趣,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遗憾和奢望,当作在记忆深处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期待。
发布于:江苏省炒股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