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作者:青阳来源:读书369(ID:dushu369com)图片
蒙田曾在随笔集中说:“我们最豪迈、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,一切其他事情,致富、创造产业,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。”
这席话看似在谈论生活的本质,实则也包含了对生命状态的洞察。在我们的生活中,总能发现这样的对照:同样是过了五十岁,有些人总念叨“年纪大了,折腾不动了”,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搞得一团糟;而另一些人却依旧心怀热忱,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,行动起来也是雷厉风行,日子依旧过得活色生香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,引人深思:人老了以后,最好的生活状态究竟是什么样?为什么同样的年龄,生活状态差距那么大?其实,影响身体衰老快慢的关键,不是运动也不是作息,而是很多人没在意的这一点。图片
-01-
人过五十:
最先让你变老的,其实并不是身体
英国作家毛姆50岁时,衰老焦虑很明显。他在给友人的信里写道:“我开始害怕深夜的咳嗽,楼梯要一级级数着走,拿起笔时总觉得手腕发沉。有时候看着镜中鬓角的白霜,会突然觉得这辈子该做的事都做完了。”
那时的他虽未停止写作,却常把“老了,思维跟不上了”挂在嘴边,创作风格也渐渐趋向保守,少了年轻时的锐利与洒脱。有了这种自我暗示后,他的五十多岁就显露出与了年龄不太相符的暮气,连朋友都说他心里的那团火好像被自己浇灭了。而相比之下,我们的“不老男神”黄永玉的生活就丰富多彩许多。50岁时,他仍带着画板走遍了湘西的山山水水。图片
57岁时,他更是突发奇想,从零开始学写小说,然后花四年时间完成了《无愁河的浪荡汉子》第一部。有人问他:“都这把年纪了,何必这么折腾?” 他笑着答:“年纪是用来计数的,不是用来捆住手脚的。我从来没觉得自己老,倒是觉得日子还长,好玩的事儿多着呢。” 后来,他八十岁开跑车,九十岁开画展,就像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,眼里始终有光。很多人以为,人过五十就是慢慢进入了老年。但其实,正如武侠小说家古龙在《边城刀声》里说的那样:“一个人内部的变化和衰老,本就是任何人都无法看出来的——甚至连自己都看不出。真正的改变和衰老是在人的心里。一个人只有自己心里觉得衰老时,才真的衰老。”
很多时候,最先让你显老的从来不是皱纹或白发,而是那份“我已经老了”的自我设限。我们总认为人到了这个年纪就该安分守己,觉得这些事不该是老年人做的。一旦当你在心里接纳了衰老,身体就会跟着缴械投降;可若始终保持一份不服老的鲜活心态,岁月便很难在你身上留下真正的暮气。图片
-02-
衰老不是下坡路,
而是人生的 “下半场开篇”
小区里的张姐总说,56岁那年是她人生的重启键。在此之前,她的生活轨迹似乎早已被定格:每天围着老伴的饮食起居转,周末帮儿女带孙子,衣柜里永远是洗得发白的旧衣裳,话题也总离不开“菜价涨了多少”“谁家孩子考了好学校”。身边人都说这把年纪就该享清福,她自己也默认了这种衰老模式。直到一次上网,她看到开着房车独自旅行、之后还走上戛纳红毯的苏敏,她才突然惊醒:原来人生到了下半场,还能有另一种活法。和苏敏一样,张姐也决定为自己活一次。她先是报了老年大学的绘画班,把年轻时没机会学的爱好捡了起来。每天背着画板去公园写生,连晨练的大爷都知道她是画荷花的张老师;60岁生日那天,她瞒着家人报了驾照考试,科二考了三次才通过,拿到驾照的那天,她激动得在考场外哭了半小时;如今62岁的她,正计划着和几个老同学组队,用半年时间自驾环游中国,后备箱里塞满了画具和防晒霜,脸上的皱纹里都透着期待的笑意。上次见面时,张姐一边给我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,一边兴奋地感叹:“以前总觉得50 岁就是人生的下坡路,走一步少一步,现在才明白,这分明是换了条新路,沿途的风景比年轻时还动人。” 我们之前总觉得到了某个年纪,就该收起对世界的向往,把安稳当成唯一的追求。张姐60 岁学驾照圆旅行梦的故事告诉我们:年龄从来不是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尺,所谓“衰老”,不过是给了我们一个换种活法的机会。20岁有仗剑走天涯的热血,50岁有历经世事后的通透,80岁有看透繁华后的淡然,每个年纪都有它独有的馈赠。就像四季轮回,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,人生的每个阶段,都是不可复制的好时光。真正的下坡路,从来不是年龄的增长,而是从你认定自己已经过了最好的年纪开始的;那些能在岁月里始终活得热气腾腾的人,不过是更早明白了:人生的每一段旅程,都是刚刚好的开篇。图片
-03-
后半生:
最好的抗衰,是让生活始终保持动感
有人说,后半生的衰老,是从“懒得动”开始的。深以为然。我想,这里的“动”,不仅仅是指身体的运动,更是保持心灵的鲜活与对生活的热情。到了一定年纪,很多人就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:不再尝试新事物,不再对世界好奇,把安稳度日过成了重复昨日。然而,殊不知,后半生,最好的抗衰,就是让生活保持动感。(1)给生活“加点新料”,始终保持探索欲每日加入微小新体验:每天刻意接触一件从未做过的小事,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早餐搭配、用不同的手机软件听新闻、学习一个生僻字的读音及用法等。这类小事无需耗费过多精力,却能持续刺激大脑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力。每周体验不同生活场景:平时生活中可以更换通勤路线、调整居家物品摆放位置、选择新的超市或菜市场采购等。通过场景的规律性变化,让感官持续接收新信息,避免思维陷入固化。每季度学习一项新技能:每季度选定一项可学习的技能,按难度分级制定学习进度。坚持记录生活:准备专门的笔记本,每天记录3件当天遇到的新鲜事,无论大小;每周进行一次汇总回顾,通过正向反馈强化探索动力。图片
(2)和世界保持连接,拒绝自我封闭人是社会性的存在,切断与世界的连接,心灵就会陷入孤独。有些老人退休后,渐渐退出了社交圈,每天对着电视发呆,日子久了,不仅话变少了,连眼神都失去了光彩。所以不妨通过以下方式来和世界保持连接:每周固定交流:每周固定时间与家人、挚友进行深度交流,交流内容需超越日常琐事,每次交流时长不少于20 分钟,确保情感连接的质量。加入“兴趣导向型社群”:根据自身爱好选择1-2个线下社群(如书法协会、徒步小组、摄影论坛等),每周参加1次线下活动、每3天在群内分享1次相关感悟。主动与不同年龄层群体交流:可以向年轻人请教新兴软件的使用方法、与青少年探讨流行文化趋势、和同龄人分享生活经验等。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:选择适合自身的公益或社区服务,如定期整理社区图书角、协助组织邻里活动等;通过这类活动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,增强归属感与存在感。图片
(3)给日子“定个小目标”,保持前行的动力没有目标的人生,就像没有舵的船,容易随波逐流。对于老年人而言,可以酌情设置关于健康、生活技能、情感联结等类型的目标。健康管理类小目标每日固定时间进行轻度活动:如早晨7点后散步 20 分钟(以不喘不累为标准),晚餐后做5分钟靠墙站立,每周 3 次用握力器练习10分钟(每次10下,循序渐进)。饮食规律化:设定“每周吃2次杂粮饭”“每天喝够6杯温水”“晚餐 7 分饱” 等可量化的饮食目标。基础健康监测:每周固定1天测量血压/血糖,记录在专用本子上,观察数值变化趋势,无需过度关注单次波动,重点在于形成规律监测习惯。生活技能类小目标数字工具简化学习:每月学会1 项手机基础功能,如“用微信给子女发实时定位”“设置手机闹钟提醒吃药时间”等,也可让家人画简单步骤图辅助记忆,目标是“独立操作3次不失误”。强化居家能力:设定“每周整理1个抽屉”“每月尝试1道新家常菜”“用旧物做1个实用小物件”等,控制在“1小时内可完成”。情感联结类小目标定期互动计划:例如“每周三给远方亲友打1次电话”“每月参加 1 次社区邻里活动(如广场舞、棋牌桌、手工课,无需全程参与,到场1小时即可)”“逢节气给孙辈发1条简单祝福信息”等目标。自我关怀目标:每天留30分钟“独处时光”,可用于听一段戏曲、看几页大字版书籍、坐在阳台晒太阳发呆,设定“每周给自己买1样小零食”,强化“主动关照自己”的意识。这些小目标如同生活的“小灯塔”,无需宏大意义,却能让人每天有事可做、有盼头可想,在循序渐进中保持对生活的掌控感。而这种持续向前的状态,正是对抗衰老的重要力量。图片
▽周国平在《岁月与性情》中写道:“我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年龄,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不像这个年龄的人,包括我自己。心态和神态让我显得年轻,如果不是这样,人们就会看到我这张比较苍老的脸。”
后半生最好的抗衰,不是用多少护肤品,也不是吃多少补品,而是保持一副好心态:对世界有好奇,对生活有热情,对未来有期待。当你眼里始终有光,心中始终有火,哪怕青丝变白发,皱纹爬上脸颊,生命状态也会如常青树般,在岁月里焕发生机。点个爱心,愿我们都能打破年龄枷锁,不被数字定义,不为岁月恐慌,在每个阶段都活出最舒展的模样。毕竟,能让我们真正老去的,从来不是时间,而是那颗先于身体疲惫的心。作者:青阳,本文首发读书369(ID:dushu369com)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读书君与你一起,听名著、读美文,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!转载请联系读书369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